定律

liang @ 2017年05月25日

沃尔夫定律

第一印象永不再来。

奥卡姆剃刀原理

如无必要,勿增实体。

二八定律

二八定律,又叫帕累托定律,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意大利经济学家巴莱多发现的。他认为,

在任何一组东西中,最重要的只占其中一小部分,约20%,其余80%尽管是多数,却是次要的,因此又称二八定律。

墨菲定律

如果事情有变坏的可能,不管这种可能性有多小,它总会发生。

"墨菲定律"是一种心理学效应,是由爱德华·墨菲(Edward A. Murphy)提出的。

主要内容:

  1. 任何事都没有表面看起来那么简单;
  2. 所有的事都会比你预计的时间长;
  3. 会出错的事总会出错;
  4. 如果你担心某种情况发生,那么它就更有可能发生。

墨菲定律的原句是这样的:如果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方式去做某件事情,而其中一种选择方式将导致灾难,则必定有人会做出这种选择。

沉没成本

决策时,要排除沉没成本的干扰。

沉没成本是指由于过去的决策已经发生了的,而不能由现在或将来的任何决策改变的成本。人们在决定是否去做一件事情的时候,不仅是看这件事对自己有没有好处,而且也看过去是不是已经在这件事情上有过投入。我们把这些已经发生不可收回的支出,如时间、金钱、精力等称为“沉没成本”(Sunk Cost)。

在经济学和商业决策制定过程中会用到“沉没成本”的概念,代指已经付出且不可收回的成本。沉没成本常用来和可变成本作比较,可变成本可以被改变,而沉没成本则不能被改变。

彼得定律

彼得原理(The Peter Principle)是劳伦斯·彼得根据千百个有关组织中不能胜任的失败实例的分析而归纳出来的。

其具体内容是:

在一个等级制度中,每个职工趋向于上升到他所不能胜任的地位。

彼得指出,每一个职工由于在原有职位上工作成绩表现好(胜任),就将被提升到更高一级职位;其后,如果继续胜任则将进一步被提升,直至到达他所不能胜任的职位。

由此导出的彼得推论是:

每一个职位最终都将被一个不能胜任其工作的职工所占据。层级组织的工作任务多半是由尚未达到不胜任阶层的员工完成的。

每一个职工最终都将达到彼得高地,在该处他的提升商数(PQ)为零。至于如何加速提升到这个高地,有两种方法。其一,是上面的“拉动”,即依靠裙带关系和熟人等从上面拉;其二,是自我的“推动”,即自我训练和进步等,而前者是被普遍采用的。

彼得反转定律

一个员工的胜任与否,是由层级组织中的上司判定,而不是外界人士。如果上司已到达不胜任的阶层,他或许会以制度的价值来评判部属。

例如,他会注重员工是否遵守规范、仪式、表格之类的事;他将特别赞赏工作迅速、整洁有礼的员工。总之,类似上司是以输入(input)评断部属。于是对于那些把手段和目的的关系弄反了,方法重于目标、文书作业重于预定的目的、缺乏独立判断的自主权、只是服从而不作决定的职业性机械行为者而言,他们会被组织认为是能胜任的工作者,因此有资格获得晋升,一直升到必须作决策的职务时,组织才会发现他们已到达不胜任的阶层。而以顾客、客户或受害者的观点来看,他们本来就是不胜任的。

帕金森定律

1958年,英国历史学家、政治学家西里尔·诺斯古德·帕金森通过长期调查研究,出版了《帕金森定律》一书。帕金森经过多年调查研究,发现一个人做一件事所耗费的时间差别如此之大:他可以在10分钟内看完一份报纸,也可以看半天;一个忙人20分钟可以寄出一叠明信片,但一个无所事事的老太太为了给远方的外甥女寄张明信片,可以足足花一整天:找明信片一个钟头,寻眼镜一个钟头,查地址半个钟头,写问候的话一个钟头零一刻钟……特别是在工作中,工作会自动地膨胀,占满一个人所有可用的时间,如果时间充裕,他就会放慢工作节奏或是增添其他项目以便用掉所有的时间。

由此得出结论:在行政管理中,行政机构会像金字塔一样不断增多,行政人员会不断膨胀,每个人都很忙,但组织效率越来越低下。这条定律又被称为“金字塔上升”现象。

他在书中阐述了机构人员膨胀的原因及后果:

一个不称职的官员,可能有三条出路。第一是申请退职,把位子让给能干的人;第二是让一位能干的人来协助自己工作;第三是任用两个水平比自己更低的人当助手。

这第一条路是万万走不得的,因为那样会丧失许多权力;第二条路也不能走,因为那个能干的人会成为自己的对手;看来只有第三条路最适宜。于是,两个平庸的助手分担了他的工作,他自己则高高在上发号施令。两个助手既无能,也就上行下效,再为自己找两个无能的助手。如此类推,就形成了一个机构臃肿、人浮于事、相互扯皮、效率低下的领导体系。

至上而下,一级比一级庸人多,最终产生出机构臃肿的庞大管理机构。由于对于一个组织而言,管理人员或多或少是注定要增长的。

蘑菇定律

“蘑菇管理定律”指的是组织或个人对待新进者的一种管理心态。因初学者常被置于阴暗的角落,不受部门的重视,只做一些打杂跑腿的工作,有时还会被浇上一头大粪,受到无端的批评、指责、代人受过;组织或直属领导任其自生自灭;初学者得不到必要的指导和提携,这种情况与蘑菇的生长情景极为相似。一般在管理机构比较正式的大企业和公司里,这种情况比较多。管理者要提早认识到这种现象并加以预防利用,才能做到事半功倍的管理效果!

据称,蘑菇管理定律一词来源于20世纪70年代一批年轻的电脑程序员的创意。由于当时许多人不理解他们的工作,持怀疑和轻视的态度,所以年轻的电脑程序员就经常自嘲“像蘑菇一样的生活”。电脑程序员之所以如此自嘲,这与蘑菇的生存空间有一定的关系。

蘑菇的生长特性是需要养料和水分,但同时也要注意避免阳光的直接照射,一般需在阴暗角落里培育,过分的曝光会导致过早夭折。古时,蘑菇的养料一般为人、兽的排泄物,虽不洁但为必需品。

从两者的关系来看,地点、养料两方面的条件给予了蘑菇的生存空间,但须为自生自灭,新进学者亦是如此。

弗兰克定律

没有必要做出决定时就有必要不做决定。

露西定律

衰老的根源是忧伤。

卡德宁定律

你得到最多的东西是你最不需要的东西。

科安定律

如果事情看起来很复杂,就会让人失去兴趣。

拉瑟福德定律

越是不知道怎么去做的事情,就越没必要去做。

鲁尼恩定律

赛跑时不一定快的赢,打架时不一定弱的输。

马歇尔广义冰山定律

任何事物只能了解到它的八分之一。

破窗理论

如果有一个人打破了玻璃而没有修补的话。别人可能看到后被纵容打破更多的玻璃。

久而久之这些『破窗』就会给社会造成无序感,而在社会中就会导致犯罪的滋生和蔓延。所以不要千里之堤毁于蚁穴!

木桶定律

就是说一个木桶能盛的水由最短的那个板子决定。

所以劣势影响优势,劣势决定生死,如果一个人在工作中是那个『末位』的话。不好意思,末位必将被淘汰。

路径依赖

可以理解为『惯性』,一个人选择一条路后就会产生依赖,一直走下去,并在这条路上不断发展。

好的路径会对自己和自己所在的单位有利,利用『惯性』一飞冲天。坏的路径也会形成负反馈,恶性循环。

马太效应

『凡是少的,就连他所有的也要夺回来』
『凡是多的,还要给他叫他多多益善』

这就是马太效应。穷人越来越穷,富人越来越富就是这个道理。

约克基定律

知识最少的人发言最多。

手表定律

一个人如果有一个手表他知道是几点,可当他同时拥有两个手表时他就不能确定具体时间了。

爱因斯坦工作三定律

从杂乱中发现简单。

从混乱中制造和谐。

在困境中寻求机会。